康复记忆

郑国强:干到80岁才“退休”的老院长

发布时间:2022-03-03 1202 次浏览

1.png

薪火相传 守望初心

你,于动荡的岁月中萌生

从此,在江南的大地上,

百年康复,上演出一幕幕医者仁心;


肩负使命 勇担责任

你,于蓬勃的发展中强健

一代又一代康复人前仆后继

在生命守护的道路上执着向前


百年见沧海,星汉出其里

在康复百年诞辰到来之际

让我们穿越时光的年轮

再次重温这段弥足珍贵的百年光阴

聆听——他们共同亲历的“百年康复”

2.jpg

郑国强:干到80岁才“退休”的老院长

 关于“起点”:

1963年毕业于原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的郑国强,先是被分配到中华医学会编辑部任助理编辑。为照顾年迈的双亲,两年后他调回家乡,进入时镇江专区医院(现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内科做一名临床医生,这一年他25岁,“当时的设备配置非常简陋,只有听诊器、老旧的X光机、心电图等。”

“文革”开始后,一院也不例外地受到极大冲击,大批医生被下放农村,8个病区全部停止收病人,病房成了宿舍,住满了从各地来的造反派。只有医院东北角的几间房子,放了28张观察床作为临时病房,郑国强随时任副院长张志清、科室副主任殷志坚等人在此坚守,为民治病。

关于“外援”:

郑国强丰富的从医生涯里,经历了两次令他至今刻骨铭心的重要“外援”经历。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经上级调度,一院派出郑国强、任志高、罗席珍、章洪喜、魏云陵等骨干医生汇入江苏省医疗队会合,紧急奔赴唐山救灾。“唐山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医者,在人类的灾难面前是何等重要。”

第二次“外援”是相隔两年后,国家历史进入了新时代,1978年的8月,郑国强随队被派往非洲几内亚执行医疗援外任务。那里的生存环境比预想的还要恶劣,更重要的是信息闭塞,书信和报纸一个月才能由信使队送来一次。年末,郑国强他们还是从英国BBC广播中才得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的喜人消息。

关于“四借”:

1982年6月,刚刚从原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现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进修心血管专业一年归来的郑国强,被提拔为副院长,两年后再被重用,开始主政一院。

“从我当院长起,国家给医院‘断奶’了。”郑国强讲述,以前医院添设备都是上级统一拨款,时至上世纪80年代,体制转型,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度。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郑国强主持制定了医院发展策略,概括而言就是“四借”:第一,借钱买机。一院以这种方式于1984年购买了全市第一台CT;第二,借“机”下蛋。借CT的收益,利用还贷期的空间,融通使用,让死钱变成活钱,又购置了全省第一台1.0超导核磁共振,采用合作方式引进了全省第一台头颅伽马刀,使诊疗水平更上一层楼;第三,借外补内。仅有设备硬件不够,还需要大量人才。1986年,医院引进2名美国医学专家来一院工作了两年时间;第四,借才引路。老院长朱养荣是上海二军大毕业的,通过他牵线,不断请来院外高端人才帮医院培训医生。

直至1998年卸任,郑国强任院长一职14年时间。虽然长期从事行政领导工作,郑国强在一院工作的55年里,却一直没有放下过听诊器。早在刚当副院长的时候,院里要给他安排一张办公桌,郑国强婉拒了,“我的办公室就放在病区里吧,我还是要给病人看病的。”

关于“挚爱”:

郑国强讲述,后被任命为院长之初,自己内心一度曾有些“迷惘”,便专门给他相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消化病学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大内科主任张孝骞教授写了一封信求教,张老很快复函,函中“当院长完全没有问题,但不要丢下医疗业务。如果只当院长不当医生,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之点拨,对郑国强的促动很大。所以,后来他当院长期间,仍坚持每周坐一次专家门诊、参加一次查病房。

深深挚爱着“临床医生”这一人生角色的郑国强,经历了两次“退休”:65岁之年办理退休手续后,又被医院返聘留用了15年,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心血管病科,直到80岁才完全退休,开始安享晚年。

百载光阴,千般曲折,万种回忆

岁月铭记荣光,传承铸就辉煌

我们当以此为继,且思且行

将百年康复的人文之光驻留心中

去照亮下一个百年之行!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