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肿瘤指标高一点是得癌了吗?
发布时间:2020-12-079330 次浏览
那么,肿瘤指标偏高一点会是得了肿瘤吗?
今天,小编又请来了热爱科普的肿瘤科主任医师邱志远,跟大家聊一聊肿瘤标志物和几种最常见肿瘤的早期检查方案。
临床上,经常遇见肿瘤指标偏高一点点,让人忐忑不安。实际上,合并症、身体状态、服药、操作因素、试剂种类等,都有可能会影响肿瘤指标数值。
肿瘤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组织产生的反映肿瘤自身存在的化学物质。可用于肿瘤的诊断、预后和疗效观察。这个大家族兄弟姐妹众多,但各有差异。
肿瘤标志物主要分为五大类:
◆ ◆ ◆ 癌胚蛋白,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
◆ ◆ ◆ 肿瘤相关抗原(TAA),如CA19-9、CA125;
◆ ◆ ◆ 酶(enzyme),如乳酸脱氢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 ◆ 血浆蛋白,如β2-微球蛋白;
◆ ◆ ◆ 激素(hormone),如降钙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此外,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产物也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作肿瘤标志物。
1、癌 胚 蛋 白
个体发育中,一些蛋白质只在胎儿期表达,但成年动物细胞发生癌变时,出现去分化现象,一些关闭的基因被激活,重新分泌胚胎时期特有的蛋白,称为癌胚蛋白。
①甲胎蛋白(AFP):AFP由卵黄囊及胚胎肝脏产生,在妊娠5个月达高峰,出生时下降,出生后1年,应降至正常人水平。AFP是原发性肝癌的最灵敏、最特异的肿瘤标志。
②癌胚抗原(CEA):在胚胎期产生,主要来自于胎儿的胃肠道和血液,对腺癌的诊断价值较大。常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肺癌,乳腺癌等的辅助诊断。
③胰胚胎抗原(POA):胰腺癌的POA的阳性率为95%,其血清含量大于20U/ml,肝癌、大肠癌、胃癌等恶性肿瘤也会使POA升高,但阳性率较低。
2、肿 瘤 抗 原
肿瘤抗原(CA)是肿瘤细胞膜的结构成分,为糖蛋白或糖脂,也叫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
①CA15-3:在乳腺癌中常过度表达,在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和胃肠道癌中会有升高,在其它乳腺疾病和部分孕妇(约8%)中也有升高。
②CA19-9:胰腺癌,结直肠癌、胆囊癌、胆管癌、肝癌和胃癌会有升高。
③CA125:卵巢癌的标志物,胰腺癌、肝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也会升高,良性病变,如子宫内膜炎,急性胰腺炎、腹膜炎、肝炎、肝硬化腹水也可使CA125升高。
④CA50:胰腺,结直肠癌的标志物。
⑤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癌特异性标志物。
3、酶 类 标 志 物
①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前列腺癌会升高,但前列腺肥大、胃癌、结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肾癌、卵巢癌、淋巴瘤病、多发性骨髓瘤也可能升高。
② 乳酸脱氢酶(LDH):淋巴瘤、白血病、卵巢癌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但良性疾病如心肌梗塞、感染和恶性贫血可见LDH升高。
③ α-L岩藻糖苷酶(AFU):是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志物。
④ 碱性磷酸酶(ALP):为糖蛋白,在肝、骨和胎盘组织中合成,是检测原发性骨肿瘤和转移性骨肿瘤的标志物。
⑤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对AFP阴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⑥ 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神经母细胞瘤和小细胞肺癌的标志物。
⑦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GST有三种同工酶(α、μ、π),其中GST-π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标志物。
4、激 素
①降钙素(calcitonin,CT):甲状腺髓样癌、肺腺癌及小细胞肺癌会升高,乳腺癌、肝癌、肾癌、前列腺癌、胰腺癌、上颌窦癌、膀胱癌等亦可见CT升高。良性疾病如甲亢、变形性骨炎和肺部疾患亦发现CT升高。
②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妊娠和患绒毛膜上皮癌时,hCG明显增高,还会在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增高。良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也会增高。
5、血 浆 蛋 白
①β2-微球蛋白:见于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②铁蛋白(ferritin):不是肿瘤特异的标志,部分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患者,血清铁蛋白也有一过性增高。其单独出现阳性无警示意义,需要与其他的一些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和分析,才能提高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和特异性。
③本周蛋白:1845年由内科医生兼化学病理学家Henry Bence Jones首次描述了这种蛋白,为单克隆游离免疫球蛋白轻链(病理状态下,轻链合成过多,则游离于血清中),本周蛋白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标志物。
一种肿瘤可产生多种肿瘤标志物,不同肿瘤可产生相同的肿瘤标志物,因此单一肿瘤标志物检测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别是对早期肿瘤的检测率不高。并且,合并症、身体状态、服药、操作因素、试剂种类等,都有可能会影响肿瘤指标数值。所以,肿瘤标志物阳性并不能为癌症下定论,医生通常将其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
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常见的方法是将几项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组成联合检测谱,以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合理选择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弥补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不足,提高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当然,诊断恶性肿瘤还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确诊往往还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
癌症的筛查和早诊早治,已被公认为癌症防控最有效的途径。为了防止大家对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延误,在此邱志远大夫再介绍几种最常见肿瘤的早期检查方案。
高危对象:
1.45 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2.40 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3.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4.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5.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6.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7.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 20 岁。
筛查建议:
1.符合1~5的“一般人群”筛查:
(1)大肠癌筛查从 45 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 1 次大便隐血(FOBT)检测 ,每 10 年 1 次肠镜检查,直到 75 岁;
(2)76~85 岁,体健者、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者,可继续筛查;
(3)85岁以上,不推荐继续筛查。
2.符合“ 有大肠癌家族史 ” 直系亲属筛查:
(1)1 位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发病年龄小于 60 岁)、2 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任意发病年龄),40岁开始(或比家族最小发病者发病年龄小 10 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 FOBT 检查,每5年1次肠镜检查;
(2)有一级亲属家族史的高危对象(仅 1 位,且发病年龄高于 60 岁): 40 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FOBT 检测 , 每十年一次肠镜检查。
3.符合 7 的“遗传性大肠癌”家族成员筛查:
对FAP 和 HNPCC 患者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
(1)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20岁以后,每1~2年进行 1 次肠镜检查;
(2)基因突变检测阴性者,按照一般人群进行筛查。
4.关于筛查方法推荐:
(1) FOBT 检测 + 问卷调查是筛查主要手段,证据充分;
(2)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筛查准确度,价格较为昂贵;
(3)有条件者,可联合粪便和血液方法进行筛查。
高危对象:
1.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LCIS)的患者。
2.既往 30 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
3.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1)家族(包含一级、二级亲属。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同父母);二级亲属指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中有BRCA1/BRCA2 基因突变的携带者;
(2)家族中有乳腺癌者,发病年龄在45岁前;
(3)家族中有2人患乳腺癌患者(1人双侧或2个单侧),发病年龄在45~50 岁;
(4)家族中有 2 人或 2 人以上患乳腺癌、或卵巢癌、或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患者;
(5)家族中有男性乳腺癌患者;
(6)曾患有乳腺癌、或卵巢癌、或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者。
筛查建议:
1.一般妇女
(1)40岁之前不推荐筛查;
(2)40岁开始筛查,推荐每 1~2 年进行 1 次乳腺 X 线检查;
(3)对致密型乳腺(乳腺X线检查提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4)70岁以上,体健者、预期寿命10 年以上者均建议维持筛查,每1~2年1次乳腺 X 线检查。
2.乳腺癌高危人群
(1)推荐 40 岁或更早开展乳腺癌筛查;
(2)每年 1 次乳腺 x 线检查;
(3)每 6~12 个月 1 次乳腺超声检查;
(4)每 6~12 个月 1 次乳腺体检;
(5)必要时每年 1 次乳腺增强核磁共振 MRI 检查。
高危对象:
年龄> 40 岁,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者:
1.吸烟≥20年包(年包指每天吸烟多少包乘以持续多少年,例如20年包指每天1包持续20年或每天 2 包持续10年),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年;
2.被动吸烟;
3.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4.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5.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
筛查建议:
1.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低剂量螺旋 CT筛查。建议尽可能使用 64 排或以上多排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尖端水平。基线 CT 扫描以后,根据病灶具体情况(形态、大小、边界等特征),建议至专科医院咨询具体下一步诊疗计划;
2.若检出肺内结节,根据结节不同特征,磨玻璃、亚实性、实性结节及多发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 LDCT 复查;
3.根据国情和效能以及我国人群特征,不推荐将 PET/CT 作为肺癌人群筛查的方法。
高危对象:
男性 35 岁以上、女性 45 岁以上的以下任一人群:
1.慢性乙肝病毒(HBV)或慢性丙肝病毒(HCV)感染者;
2.有肝癌家族史者;
3.血吸虫、酒精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4.药物性肝损患者;
5.遗传性代谢病患者,包括:血色病、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糖原贮 积病、迟发性皮肤卟啉症、酪氨酸血症等;
6.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
7.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
筛查建议:
1.男性 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
2.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 (AFP)和肝脏B超检查,每 6 个月筛查1次。
高危对象:
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对象:
1.60 岁以上;
2.中度及重度萎缩性胃炎;
3.慢性胃溃疡;
4.胃息肉;
5.胃黏膜巨大皱褶征;
6.良性疾病术后残胃;
7.胃癌术后残胃(术后 6~12 个月);
8.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9.明确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10.恶性贫血;
11.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HNPCC)家族史。
筛查建议:
年龄> 40 岁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残胃、胃巨大皱褶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异型增生等病变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肿瘤标志物并不完全准确,但它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复发监测以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筛查、早诊早治,才能远离癌症,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