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一曲奉献之歌-姚俊同志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6-04-19 5418 次浏览
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一曲奉献之歌
姚俊同志是一位年轻的消化内科医生,在消化内科临床一线岗位上工作了近18个年头,现已是消化内科的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兼职任内科一支部书记。在日复一日恪尽职守的工作中,姚俊同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从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青春之歌,在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领域为患者打开了一条生命通道。
平易近人,勇于探索
无论是熟悉还是不熟悉姚俊同志的人,接触他以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平和谦逊,彬彬有礼。在患者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姚医师,他肯定会尽最大能力帮助你的,不管是什么时间,什么情况——”
有一位来自丹阳的患者,他患有食管癌,曾进行了手术并结合放疗的治疗后伴有食管气管瘘(就是食管和气管相通,一喝水就咳嗽)。造成了无法进食,因为一进食物就进入胸腔,同时有严重肺部感染,液气胸(胸腔有气体和食物)。患者先后在丹阳,南京等多家医院就诊。这些医院都试图通过食管扩张治疗达到患者能够进食的目的。可是,由于一根不到一毫米的导丝都无法通过狭窄的食管,加上二次手术无法进行,很多医务人员建议他放弃治疗。在这种濒临绝望的情况下,患者打听到了姚俊,他抱着一丝希望找到了姚医生,他紧紧的拉着姚医生的手说:“姚医生,救救我吧!”。从患者充满渴求生命的目光里,姚俊感到了肩上的责任。他开始了对自己的挑战,他要面临两个挑战,一是要打通食管狭窄段,解决患者进食问题。二是解决患者胸腔内积液,要把液体和气体抽出来。相关的科研报道也没有,他想创造一个奇迹,给病人打开一条生命的通道。他天天查阅资料,向老专家请教,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经过反复分析、反复思考、仔细研究病情后,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能够让导丝越过食管狭窄段,就能够通过探条把狭窄的食管扩张开来,达到进食的目的,第二通过食管放置胸腔引流管,解决胸腔内积脓积气的问题。针对食管狭窄,姚俊开始尝试多种导丝,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尝试——最后终于用一根比头发丝稍微粗一点的导丝成功越过狭窄段,给这名患者进行了食管扩张。接着在胃镜下在胸腔内放置引流管,引出胸腔及肺周围的脓液和气体。一个月后能进食的患者终于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这只是众多病例中的一例。外科的术后患者发生肠瘘需要放置营养管时;放疗患者出现食管气管瘘需要放置食管支架时;误食硬币的儿童、误食枣核的老太太,自服刀片轻生的年青人,需要通过胃镜取出时——一旦需要,他都会第一时间出现,无论是寒冬时节大雪纷飞,还是子夜时分狂风暴雨;无论是大年三十家人团聚的日子,还是家中有需要照顾的亲人,他从来没有推脱,更没有一句怨言,有的是这样一句话:“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
业务精湛,敢于创新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很难想象一名内科医生能干外科医生的活。但姚俊做到了。多年来,一直在外科开胸、开腹才能治愈的食管,胃肠腔的早期癌,如今可以在内镜下完整的切除。他能将食管管腔的厚度只有2-3mm,并且临近的是人体最大的血管-主动脉。在这么薄的食管上剥离下1mm的粘膜层,在体外通过一米多的软镜操作,切除的食管粘膜长度最长时超过十公分,如此精细的操作姚俊完成了,这就是近五年才引进中国的内镜。医院的很多老专家说:“真的是后生可畏啊!很难想象,那么年轻的一名医生,能做粘膜下剥离术(ESD)。而且做得质量和数量均在省内处于领先。”经过5年的发展,姚俊和他的同事们已经能够娴熟地操作这种手术了,而且保持了很高的成功率。“我们医院的内镜中心,几乎承担了全市内镜治疗70%的手术量,这还不包括胃镜、肠镜等内镜检查”。如果没有数以万计的胃肠镜检查积累的基本技术;如果没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休息时间的牺牲;如果没有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如果没有虚心请教老专家的态度;如果没有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如果没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用姚俊自己的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只是少了点休息,多了点学习。”这就是姚俊,一个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年轻医生。
在很多医院还是双人操作肠镜时,2000年,姚俊通过进修学习在医院开始进行单人肠镜操作;胰胆管疾病还需要开腹手术时,他能配合科主任进行ERCP下鼻胆管引流,乳头切开,胆总管结石内镜下取出,胆胰管支架置入,为我院消化内镜技术始终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目前,个人操作的ERCP量已经超过3000例。姚俊除了完成临床一线的医疗工作外,还积极从事临床科研工作,敢于勇攀医学高峰。科研中,他坚持临床的需要是科研工作第一动力和科研方向,注意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刻苦钻研,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多年的实践,先后主持承担和参与了省自然基金1项,市、局级科研3项,发表论文多篇。
“天道酬勤”,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先后获得病历书写院、市,省级表彰;两次记三等功;院、局级优秀共产党称号;院十佳医生;2003年获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等等。
挑战自我 甘于奉献
姚俊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年轻人,这不仅体现在他对医疗工作的研究上,而且实践在其它工作上。2011年,我院进行人事任免制度改革的新尝试,举行了党支部书记直选活动。姚俊积极报名参加了,他的精彩演讲以及诚挚为职工服务的言语打动了在场所有党员的心,从此他多了一个头衔——内科一支部书记。他更忙了,也更努力了,在临床工作之余做了大量的支部工作。
当有人对姚俊选择支部书记这项工作表示不解时,他会笑着说这么一句话:“累是累不死人的,相反,闲会闲死人。”他对支部书记的深一层的诠释:“我们作为医疗护理工作同志,我们累,我们苦,我们不计个人的健康为了什么?是钱吗?是地位吗?是家人子女的安逸吗?不是!是为了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很多人无法理解的东西!”
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在姚俊的身上总是散发着勃勃生机。刚参加工作的他加入医院急救分队,参加了九八年的抗洪抢险,获得先进个人称号;他多次参加院团委组织的义诊服务;他还是一名造血干细胞采样捐献志愿者,积极参加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集中采样活动;今年,他还加入了市妇联的“社会妈妈”献爱心行列,资助了一名流动人口的贫困儿童,再一次谱写了奉献之歌。
“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努力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一曲奉献之歌”——这就是一名年轻医生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