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镇江临床医学院 江苏大学临床医学院 镇江市肿瘤医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医院动态

22人,23天,57000人次核酸检测 我院茅凌翔圆满完成援京任务凯旋归来

发布时间:2020-07-14 6072 次浏览

7月11日深夜,在北京市已连续5天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0报告后,逆行驰援北京开展核酸检测任务整整23天的江苏省检验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平安返苏!作为第三小组成员的我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茅凌翔随队返镇。

“有需要,我必须上!”

2020年6月19日,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爆发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坚决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是北京乃至全国最紧迫的任务。按照国家卫健委要求,江苏省卫健委从全省17家医疗卫生机构紧急抽调22名分子检验领域的精英组成一支检验医疗队驰援北京,我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副主任技师茅凌翔正是其中一员。 

“6月19号接到通知,说是有可能去北京,我就开始收拾行装,准备出发。20号早上7点多,确定中午12点就要出发,那时候心里还是有点紧张的,但需要我,我就必须上!”茅凌翔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激动之情犹在。虽然说,茅凌翔之前已经做通了家里人的思想工作,但当真实面临分别时,家里人的那份担心和不舍才真正“爆发”出来,尤其是正读高二的女儿,在妈妈出门的那一刻,忍不住嚎啕大哭。疫情当前,纵然万般不舍,茅凌翔还是回身轻轻抱了抱女儿,就急匆匆的与援京医疗队队员汇合,“开拔”一线。

“江苏速度”,36个小时建成实验室

本次驰援北京的江苏检验医疗队在京期间主要负责核酸检测工作,选拔的医疗队队员全部是各家医院分子检验领域的精英,他们组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病毒猎手”团队。茅凌翔所在的这支队伍对接的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日抵京后,他们不顾舟车劳顿,立刻来到北医三院,深入一线现场勘查实验室场地,最后选择了院内某临床用楼的地下负一层,这里尽管实验室条件不尽如人意,但时间紧任务重,只要能把实验室建起来,其他一切都尽量简化。地址选好,下面就是建实验室,一般建设规范化PCR检测室最少也要半个月。但疫情不等人,时间就是战斗力!医疗队一方面主动对接优化北医三院现有资源配置,另一方面积极安装和调试所携带设备。最终医疗队仅用了36小时就完成了核酸检测实验室组建,展现了“江苏速度”。 

一天24小时,“三班”连轴转

在京期间,医疗队检测工作的样品主要来自北京市“应检尽检”的社区居民、高考和中考师生、北医三院医务人员、住院及陪护人员筛查和“愿检尽检”人员等。平均每天的检测量约2500人次,工作量很大。医疗队不断优化核酸检测流程,努力提升日检测能力。22名队员三班倒,每班6小时,做到实验室24小时运行,高效率完成核酸检测任务。

在支援北京抗疫的23天里医疗队共计完成超过5.7万人次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工作,帮助该院核酸检测能力开启了“加速器”,检测量在北京市公立医院中名列第一,最忙的时候,一个班次的最大检测量就达到1400份样本左右。

“不舍得下班,都想多做一个样本”

茅凌翔表示,出发时我们就决心要跟新冠病毒抢时间,为北京疫情防控早做贡献。从实验室改造到核酸检测工作的开展,医疗队都斗志昂扬,向北京同行展现了“江苏速度”,这背后凝聚的都是22名医疗队队员的汗水。

第一天上班,茅凌翔和同班次队员都穿了成人纸尿裤,他们决定压缩一切可能浪费的时间。结果一个班次下来,他们发现纸尿裤完全用不上,因为被手术衣、防护服、隔离衣依次“包裹”的他们,所有的体液都变成了汗水,根本不用上厕所。茅凌翔说:“里面的衣服湿了又闷干,干了又汗湿,滋味真是不好受。”尽管再不好受,队员们也咬牙坚持。每一个班次的队员都不舍得准时下班,都会再三确认还有没有样本,“我们还能坚持!”就是这份坚持,医疗队出色完成了任务,等来了北京市连续5天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0的好消息。

7月12日,圆满完成任务的江苏检验医疗队凯旋归来,茅凌翔的女儿也终于见到了她盼了23个日日夜夜的妈妈,她的英雄终于回来了。

茅凌翔,现为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副主任技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微生物检验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微免分会委员、镇江市医学会艾滋病学委员会委员、镇江市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兼秘书等。先后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镇江市“169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目前主要从事病毒感染机制相关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省厅及市级课题4项。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荣获镇江市科技进步奖1项、镇江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项等。

门诊病人
满意度调查

住院病人
满意度调查

官方微信

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