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首例!脑起搏器让患“帕”多年的她重夺身体控制权
发布时间:2023-10-09 2637 次浏览
患“帕”十二年
药物“蜜月期”后一筹莫展
70多岁的周女士(化名),12年前左手就出现了不自主的抖动,并伴有动作迟缓、肌肉僵硬等症状,去医院就诊找到病因——帕金森病。
这些年来,她一直规律服用药物,但多年来伴随病情的进展,药效的反馈却悄悄回落,双腿也开始抖动,加上起步困难、行动迟缓、肢体僵硬等病症,成为她正常生活的“羁绊”。
近两三年来,病情持续加重,身体状态每况愈下,从左上肢波及到双下肢,仅有右上肢还没发生抖动,让她担心以后生活不能自理。
为了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曾辗转多家医院寻求新的治疗方式,得知根据目前的病情,只能进行脑深部电刺激置入术(DBS)来改善病情。打听到我院能够通过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她和家人满怀希望地来到神经外科求诊。
植入脑起搏器
她的生活仿佛一键重启
神经外科团队在综合评估周女士病情后,认为其符合“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俗称脑起搏器植入术(DBS)相关指征,给出了治疗方案。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陈波介绍DBS的原理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高频电刺激到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电刺激信号会干扰异常神经电活动,将运动控制环路或紊乱的神经递质恢复到相对正常的功能状态,从而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僵硬、迟缓等运动障碍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术后患者可以根据情况减少药物服用的种类和剂量,从而降低药物带来的副反应。在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后,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手术如期行进。术前在周女士头部安装立体定向头架,进行头颅CT扫描。然后通过手术计划系统将头颅MR图像与头颅CT图像进行融合处理,精准找到需要进行手术的神经核团。要在直径约5毫米的脑核团正中央,贯穿直径仅1.5毫米的电极,而且是在看不到的情况下完成,难度可想而知,对精确度的要求非常高。稍有差池不仅不会起到任何效果,反而还会给病人带来神经功能损害。经过精确计算,反复核对,最终明确目标靶点坐标,通过立体定向仪及电生理导航将颅内电极准确植入预定神经核团靶点,刺激器顺利安装!术后周女士恢复良好,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一个月后,无不良反应的她来到医院开机程控,经过两次调试,她的肢体抖动明显改善,活动手指、蹲下身体、走路等动作都能顺利完成。“我就像得到新生一样。”看到自己的病况得到极大的缓解,她激动不已。
当医疗服务插上科技的翅膀
让帕金森病患者重夺身体“控制权”
神经内科主任李学忠介绍帕金森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作为一种退行性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帕金森病不能治愈且会越来越重。随着药物“蜜月期”的度过,药效会直线下降。此时患者为改善症状,只能加大药物剂量及增加药物种类,从某种意义上讲,必将出现难以忍受的副作用及药物并发症。这一阶段的患者药效明显减弱,药效维持时间变短,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另外,DBS手术对特发性震颤、梅杰综合征、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抽动秽语综合征等亦有很好的疗效。与传统技术手段相比,它的优势在于微创、精准和可调控,术后可以依据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实时调控刺激参数,实现调控效果的最优化,因此也被称为“电子药物”,是神经科领域治疗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但是,完成脑起搏器手术,并不代表治疗的结束。一般会在术后的4周左右开机进行程控。开机后医生会为帕友体内的脑起搏器进行一些参数的设置,包括触点、模式、频率、脉宽和电压,定期随诊,逐步调节,并配合药物和康复治疗,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以病种为中心多学科“团战”
造福本地患者的医疗新模式
技术驱动,看见特殊的需求。近年来,打破各学科单打独斗,规范“以病种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已逐渐成为医疗的共同选择。此次DBS手术的顺利开展,就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的通力合作。
在全市率先开展也是目前市内唯一能开展此项手术的科室,也是为了让更多的本地帕金森病患者受益,之前很多帕金森病患者选择做DBS手术都要辗转到外地求治,现在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一样的技术服务。目前医院已开设帕金森病专病门诊,每周二上午开诊,旨在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实现疾病诊断更准确,治疗方案更科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从中获益更大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