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护士节|护佑“桑榆晚” 情暖“夕阳红”
发布时间:2024-05-11 1191 次浏览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规划部署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指出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如今镇江的老年人就医有了哪些变化?在护士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一探究竟——“
互联网+护理服务”为老人提供更便捷的居家护理服务、把对老人的专业护理知识普及给更多人群、将适老化改造从医院延续到出院家庭……这里日益完善的医疗照护服务,让镇江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护佑“桑榆晚” 情暖“夕阳红”
在这里,患者的需求永远是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事——面对每个患者,大家都亲切地称呼“爷爷”“奶奶”;在每张病床前,他们都俯身耐心地在患者耳边轻声慢语;为了防止患者跌倒,他们对所有病房进行“适老化”改造……用心护理,用爱关怀,市一院护理团队用多样化、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托起患者的生命之舟,也守护着一抹最美夕阳红。
给自己“添麻烦” 为老人“减负担”
市一院出台多项措施为老年患者服务
看病就医是很多老年人生活的刚性需求,近年来,市一院以宁可给自己“添麻烦”,也要给老年患者“减负担”的决心,不断全面梳理医疗服务流程,打通老年人看病就医的堵点淤点难点,一项又一项为老年患者量身定制的便捷、安全、舒适的医疗服务依次落地——
在门诊大厅增设轮椅,开放便捷行车通道,为老年人在门诊大厅入口处上下车提供方便;
为高龄、行动不便、无人陪护的老年患者开辟绿色通道;
在自助挂号区,工作人员协助老年患者挂号、缴费,并指引老年患者就诊科室方向位置;
在住院时,为住院老年患者提供风险评估、病房内老年人防跌倒措施、陪检服务等;
……
以民之心,为民所愿。市一院副院长石春和表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提升对老年患者的服务,对于医院而言就是——老年群体就医难点在哪,问题就解决到哪。
“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石春和表示,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是一项长期工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老年人看病就医更有温度,为他们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为健康镇江贡献力量,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一直在路上。
把老年患者当成亲人
用责任和爱丈量生命的长度
为了让老人既能得到最好的医疗救治,还能健康快乐地生活,市一院的医护人员始终从点滴做起,细致入微,让患者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和温馨。凭借一项项特色护理服务举措,市一院护理团队给予了患者最科学的治疗、最深切的帮助、最贴心的关怀和安慰,让他们有尊严、有温暖地度过晚年生活——
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需求评估,根据老年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化照护,并开展耳穴埋籽、吞咽功能早期康复等老年护理适宜技术;
对于能够起床的老年走失风险患者,发放防走失病员服、设计防走失姓名牌,包括病人姓名、年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紧急联系人等,增强患者走失风险防御能力;
对于卧床的老年患者,护士通过“亲情视频”“亲情相册”等方式帮助患者提升幸福体验;
对于视力障碍或者不识字的患者,在病房门上贴了各不相同的水果图片,让患者在记住自己房间的同时增强近期记忆力;
采用“老年患者情绪晴雨表”动态评估患者情绪状态,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开展个性化心理疏导;
护士会就一个主题与患者进行往事回忆,通过时间轴方式鼓励患者谈论与往事有关的经历,或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让患者说出家庭住址、具体的回家路线等,以激发老人时间、地点、定向力等认知的提高;
……
老年医学科更是开展了“绽放回忆—在我心”系列措施、“排忧解难—在我行”系列措施、“如影随形—心连心”系列措施——通过音乐疗法、手指操疗法、老年学习坊、生活自理能力大比拼等各种区别于医疗照护的辅助疗法,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大科护士长王明明说:“住院老年患者日趋增加,多为高龄老人,我们将老年医学科的特色专科护理服务举措推广至其他病区,为老年患者提供同质化优质护理服务。”
规范为老机制,拓展为老举措,创新为老爱心服务,通过这一系列“日日有陪伴,月月有主题,年年有创新”特色暖心护理,市一院护理团队用“守护桑榆”的责任心和爱心,一次次丈量着生命的长度。
只有体验,才更体谅
推广照护老年人的专业知识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这是歌手用想象穿越时光隧道,勾勒出《当你老了》的样子。
现实中,当我们老了,真实的身体感受会是什么样?为此,市一院在老年医学科开设了高龄体验模拟训练营,组织医护人员、照护者、护理实习生进行高龄体验,以提升大家换位思考的能力,能更好地胜任老年照护者的角色。
“这种沉浸式教学,能让大家亲身体验老人的生活及起居状态。”市一院护理部主任庄利梅说,通过这样的老年人角色体验,感受老年生活,能让体验者感受到身体特定部位老化所造成的各种不便,提升大家的人文关怀能力,理解老年人由于特殊的生理,、心理及疾病特点,让大家知道如何敬老爱老护老,从而激发大家对老年人的共鸣,最终达到主动服务老年人的意识。
“这次体验让我明白到,有时候老年人是不得不服老的,身体构造的改变迫使他们视力、听力下降、活动不便。”在市一院护理实习生深有感触地说,作为护理人员,我们更要理解老年人的不容易,在护理工作中更多的换位思考,对老人多一点关心,善待老年人,这也是善待以后步入老年的我们自己。
庄利梅说,老龄化社会正在不可抵挡地到来,作为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已是一堂必不可少的社会课。眼下,市一院护理团队正在把为老人提供方便和帮助从道德提倡落实到科学普及上来,同时市一院作为镇江市老年专科护理培训基地,我们将为全市医疗机构、养老院等输送专业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为老人提供专业、规范、安全、舒适的护理技术和服务。
据了解,市一院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对出院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提供专业、便捷的上门护理服务;开展老年专科线上护理门诊,利用护理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评估与干预,并开展健康教育;打造“指尖上的课堂”,将护理知识进行线上服务推广,让更多的老年人在家里就能得到最前沿的老年保健知识;参编镇江市老年健康读本,发放5万读本,宣传普及老年健康政策和科学知识,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开展全国老年健康周系列活动,通过多学科专家义诊、健康讲座进护理院、送医下乡惠百姓等系列活动,定期结对市区5家养老机构开展上门诊疗、康复、照护、技术帮扶等服务,将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下沉基层一线。
既要安全,也要舒适
用适老化改造温暖老年人
干净整洁的病区,安静温馨的环境,虽然护士们忙碌地穿梭在各个病房,但她们的脸上一直挂着温暖的笑容。从发药到测量体温,从查房到抚慰情绪……老人们正享受着科学的照护和周到的服务,一幅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温馨画面在这里定格。
“现在,父亲只要一点不舒服就说要来这里住个院。一开始我还不太理解为什么他总盼着住院,但是到了这里之后,我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决定。”李女士说,在这里,不仅房间宽敞、明亮,病房内还有各种必要的家电,此外,卫生间还加装了多个扶手……“医护人员不仅有暖人心窝的态度,还在病区配齐了各种你能想到或者想不到的东西,太让人放心了。”
病房提示板、病房时钟、卫生间扶手架、坐便器扶手、防撞角、沐浴椅、安全体重秤、病房地标……为了让老人有更好的诊疗环境,更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市一院率先对老年医学科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除了常见的老年人生活用品,比如收音机、带放大镜的指甲钳等,还有不少益智玩具。“不少老人会因为患病而产生焦虑甚至恐惧,这种情绪不利于身体的恢复,所以我们每天会陪他们做游戏,或者为他们举办一些益智比赛,让老人的情绪得到缓解和放松。”市一院老年医学科二病区护士长、老年护理专科护士奚艳说:“在病房的硬件上,医院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不仅给老人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更是在护理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不仅要让老人在医院过得安全舒适,还要让老人出院后也有相应的生活环境。”奚艳表示,市一院还将这种适老化改造延续到出院家庭,对出院病人进行适老化改造指导。
“我母亲出院前,护士们不仅指导我们家属掌握相关护理技能,减少老人由于居家环境问题导致的跌倒与伤害,为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做好准备,还专门上门免费为我们对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指导。”老人家属陈先生对这样的指导感慨万千:“他们为老人想得是太周到了,我们一家人都感激不尽。”
为适应当下人口老年化,将‘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落到实处。”市一院的护理团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白衣天使”的庄严承诺。
2024年5月11日
《镇江日报》《京江晚报》聚焦
▲《镇江日报》《京江晚报》报道《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护佑“桑榆晚”,情暖“夕阳红”》